組織機構
魅力一中 輝煌卓著
《新預算法修改前后對比》20140831
修改前的預算法 |
修改后的預算法 |
第一章?總則 |
第一章?總則 |
第一條?為了強化預算的分配和監(jiān)督職能,健全國家對預算的管理,加強國家宏觀調控,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政府收支行為,強化預算約束,加強對預算的管理和監(jiān)督,建立健全全面規(guī)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保障經濟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
|
第二條?預算、決算的編制、審查、批準、監(jiān)督,以及預算的執(zhí)行和調整,依照本法規(guī)定執(zhí)行。 |
第二條?國家實行一級政府一級預算,設立中央,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設區(qū)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qū)的市、市轄區(qū),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五級預算。 不具備設立預算條件的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政府確定,可以暫不設立預算。 |
第三條?國家實行一級政府一級預算,設立中央,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設區(qū)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qū)的市、市轄區(qū),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五級預算。 全國預算由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組成。地方預算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總預算組成。 地方各級總預算由本級預算和匯總的下一級總預算組成;下一級只有本級預算的,下一級總預算即指下一級的本級預算。沒有下一級預算的,總預算即指本級預算。 |
|
第四條?預算由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組成。 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應當納入預算。 |
|
第五條?預算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應當保持完整、獨立。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應當與一般公共預算相銜接。 |
第四條?中央政府預算(以下簡稱中央預算)由中央各部門(含直屬單位,下同)的預算組成。 中央預算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數額和中央對地方返還或者給予補助的數額。 |
第六條?一般公共預算是對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維護國家安全、維持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等方面的收支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包括中央各部門(含直屬單位,下同)的預算和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轉移支付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中央本級收入和地方向中央的上解收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級支出、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 |
第五條?地方預算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總預算組成。 地方各級總預算由本級政府預算(以下簡稱本級預算)和匯總的下一級總預算組成;下一級只有本級預算的,下一級總預算即指下一級的本級預算。沒有下一級預算的,總預算即指本級預算。 地方各級政府預算由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下同)的預算組成。 地方各級政府預算包括下級政府向上級政府上解的收入數額和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返還或者給予補助的數額。 |
第七條 地方各級一般公共預算包括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下同)的預算和稅收返還、轉移支付預算。 地方各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地方本級收入、上級政府對本級政府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下級政府的上解收入。地方各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包括地方本級支出、對上級政府的上解支出、對下級政府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 |
第六條?各部門預算由本部門所屬各單位預算組成。 第七條?單位預算是指列入部門預算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其他單位的收支預算。 |
第八條?各部門預算由本部門及其所屬各單位預算組成。 |
|
第九條 政府性基金預算是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在一定期限內向特定對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專項用于特定公共事業(yè)發(fā)展的收支預算。 政府性基金預算應當根據基金項目收入情況和實際支出需要,按基金項目編制,做到以收定支。 |
|
第十條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對國有資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預算。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應當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并安排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 |
|
第十一條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是對社會保險繳款、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專項用于社會保險的收支預算。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應當按照統(tǒng)籌層次和社會保險項目分別編制,做到收支平衡。 |
第三條?各級預算應當做到收支平衡。 |
第十二條?各級預算應當遵循統(tǒng)籌兼顧、勤儉節(jié)約、量力而行、講求績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則。 各級政府應當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 |
第九條?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預算,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 |
第十三條?經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預算,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調整。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的支出必須以經批準的預算為依據,未列入預算的不得支出。 |
|
第十四條?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預算、預算調整、決算、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及報表,應當在批準后二十日內由本級政府財政部門向社會公開,并對本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安排、執(zhí)行的情況以及舉借債務的情況等重要事項作出說明。 經本級政府財政部門批復的部門預算、決算及報表,應當在批復后二十日內由各部門向社會公開,并對部門預算、決算中機關運行經費的安排、使用情況等重要事項作出說明。 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應當將政府采購的情況及時向社會公開。 本條前三款規(guī)定的公開事項,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 |
第八條?國家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稅制。 |
第十五條?國家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稅制。 |
|
第十六條?國家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財政轉移支付應當規(guī)范、公平、公開,以推進地區(qū)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要目標。 財政轉移支付包括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和地方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以為均衡地區(qū)間基本財力、由下級政府統(tǒng)籌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體。 按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國務院的規(guī)定可以設立專項轉移支付,用于辦理特定事項。建立健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jié)的事項不得設立專項轉移支付。 上級政府在安排專項轉移支付時,不得要求下級政府承擔配套資金。但是,按照國務院的規(guī)定應當由上下級政府共同承擔的事項除外。 |
|
第十七條 各級預算的編制、執(zhí)行應當建立健全相互制約、相互協(xié)調的機制。 |
第十條?預算年度自公歷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
第十八條 預算年度自公歷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
第十一條?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以人民幣元為計算單位。 |
第十九條 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以人民幣元為計算單位。 |
第二章?預算管理職權 |
第二章?預算管理職權 |
第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批準中央預算和中央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jiān)督中央和地方預算的執(zhí)行;審查和批準中央預算的調整方案;審查和批準中央決算;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關于預算、決算的行政法規(guī)、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關于預算、決算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決議。 |
第二十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批準中央預算和中央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jiān)督中央和地方預算的執(zhí)行;審查和批準中央預算的調整方案;審查和批準中央決算;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關于預算、決算的行政法規(guī)、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關于預算、決算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決議。 |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本級總預算草案及本級總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批準本級預算和本級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議;撤銷本級政府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jiān)督本級總預算的執(zhí)行;審查和批準本級預算的調整方案;審查和批準本級政府決算(以下簡稱本級決算);撤銷本級政府和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和決議。 設立預算的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準本級預算和本級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監(jiān)督本級預算的執(zhí)行;審查和批準本級預算的調整方案;審查和批準本級決算;撤銷本級政府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
第二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本級總預算草案及本級總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批準本級預算和本級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議;撤銷本級政府關于預算、決算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
老校區(qū) 地址: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51號 電話:0373-5082653 傳真:0373-5082653 郵編:453000 東校區(qū) 地址:新鄉(xiāng)市平原路東段 電話:0373-5056100 傳真:0373-5056100 郵編:453002 南校區(qū) 地址:新鄉(xiāng)市豐華路南段 電話:0373-3552588 傳真:0373-3552501 郵編:453000 掃一掃關注 一中官方微信 |